写诗,临池。
从诗墨中习得真善美。
以及,关照内心。
公众号&某宝:纳云堂
vx:gege_nayuntang
加时请备注lofterID。

书法审美之筋骨血肉——论工程力学和书法的前世今生【?

根据讲课录音整理。
讲稿浅白,适于入门的朋友。

本稿仅供交流学习,请勿二改或二次上传。

更多讲座信息可私信格格了解。

前三讲链接:中锋侧锋调锋八面出锋


“太长不看版”

0 引子

“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”《说文解字序》。

造字法,亦为审美法。

1 古代书法理论的两大体系

喻物。用自然美比喻和联想书法美的意蕴。

比人。用人的筋骨血肉、人品人格作比拟,以说明书法艺术的人文意味。

2 筋骨血肉解析

骨,硬度。骨应坚定不弱。

筋,韧性。筋应柔韧灵活。

肉,肥瘦。肉应肥瘦适中。

血,水墨。血应燥润合度。

骨为根本。骨之不存,筋、血、肉焉附?

墨飞一刹洞天现,笔落三千世界生。


0 引子  

       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序》中有这样一句话,“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观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《易》八卦,以垂宪象。”。意思是说,往古的时侯,伏牺氏治理天下,(他)仰观天象,俯察地理,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,近的取法自身,远的取于它物,在这个基础上,才创作了《易》和八卦,用卦象示人吉凶。创作《易》和八卦如此,书法也是如此。

01  古代书法理论的两大体系

       在古代的书法理论中,有两大基本体系。

       一种喻物。用自然美比喻和联想书法美的意蕴。比如卫夫人《笔阵图》中有这样两句,“横如千里阵云,隐隐然其实有形,点如高峰坠石,磕磕然实如崩也。”意思是说,横就像千里长的阵云,隐隐于天空,看似无形其实有形。点像从高山之上突然崩落的石头,磕然有声,若山裂石崩之响。

       一种比人。用人的筋骨血肉、人品、人格作比拟,说明书法艺术的人文意味。如此一来,书法的内涵就不再仅仅是技巧层面的展现,也不是自然美的抽象和升华,而是人肉体和精神的全部。正因如此,书法才成为了一门艺术。本文就从书法的筋骨血肉这个角度来浅析书法的审美。


02  筋骨血肉解析

       历来对于筋骨血肉的解释众说纷纭,明代书法家、篆刻家丰坊在其所著的《笔诀》里说:

       “书有筋骨血肉,筋生于腕,腕能悬,则筋骨相连而有势。骨生于指,指能实,则骨体坚定而不弱。血生于水,肉生于墨,水须新汲,墨须新磨,则燥湿停匀而肥瘦适可。然大要先知笔缺,斯众美随之矣。”

       根据这个说法,把筋骨血肉这几个具体的意象做具体的解释。


2.1 筋骨

       骨是什么?筋又是什么?对于一个人来说,骨头支撑形体,而筋则指挥形体运转。对于书法来说,骨支撑整个字,使字挺拔而有力,筋则构成字的韧性,使字灵活不易折。若将字简化成线条,那么骨是线条的硬度,筋是线条的韧性。做一个比喻,想象一下金刚石,它非常坚硬,这种硬度,叫做骨力。并且金刚石在工业上经常被用来切割别的材料,是世界上最坚硬的天然材料,这叫做骨力洞达。再想象一条橡胶软棒,它可以任意弯曲不至于断裂,这种韧性叫做筋,韧性好就叫筋脉柔韧灵活。骨指的是硬度,筋指的韧性。

       那么应该如何判断它们的好坏呢?

       筋以灵活为上,骨以劲健有力为好。

       点画劲健就是有骨,软弱就是无骨。点画灵活的是有筋,呆板则是无筋。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“颜筋柳骨”。颜真卿的字筋力丰满,气象雍容,柳公权则骨力劲健。可以从他们二位的字上进一步寻求“筋”“骨”的定义及判断。

nu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颜真卿 自书告身帖

nu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柳公权 玄秘塔碑

       从工程力学的角度解释,一般来说,一块材料硬度越大,韧性越小。在这个层面上,骨和筋是相反的。在书法中,这二者需要兼顾。如果能做到骨的劲健和筋的灵活,这样的点画自然劲健飞动,见刚柔之情,生动静之态,而神完气足。

       需要强调的是在“骨、肉、筋、血”当中,骨是非常重要的。骨之不存,筋、血、肉焉附?

       对于初学者而言,达到骨力劲健,也是一项非常难的课题。群里之前有同学发了自己的作品,其中一些存在骨力不够的缺陷。骨力不够就会导致点画软,没有精气神,学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点。那么,初学者如何训练骨力?提一个小意见,站起来在纸上慢速中锋画直线和曲线,站起来——浩气盈怀,慢速——线条沉稳不漂浮,中锋——笔力遒劲,直线曲线——点画要素。(关于中锋的问题,可以参考第一讲。)


2.2 血肉

       近人丁文隽对于血肉有这样的一个说法,“水湿而清,其性犹血,故曰血生于水。墨浓而浊,其性犹肉,故曰肉生于墨。”在这里,肉是墨,主要指点画的肥瘦;血是水,也就是水墨关系,代表墨法。

       如何判断血和肉的好坏,丁文隽也有解答。“血贵燥湿合度,燥湿合度谓之血润。肉贵肥瘦适中,肥瘦适中谓之肉莹。”指的是水墨要燥润合度,点画要肥瘦适中。所谓“肥瘦适中”,并不是肥和瘦之间只有一种选择。它指的是,点画可以肥,但一定要肥而不软。卫夫人《笔阵图》中有这样一句话,“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,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。”意思就是,如果笔画肥且软,就是墨猪(即黑色肥软的一团)。点画要做到肥而不软,典型的特例是苏轼。他的字点画厚重但不软,是有骨力的。

nu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苏轼 邂逅帖

       那么瘦呢?可不可以瘦?当然是可以的。但是瘦一定不要露出骨头来,骨是要藏的,不藏骨就容易折。如之前所说,一个材料硬度非常高的时候,韧性往往不够,是易折的,所以骨要藏。这样的典型示例如褚遂良,他有骨,但是把骨藏住了,他也瘦,但是瘦而不露骨。

nu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褚遂良 大字阴符经

       说完“肉”,也就是点画肥瘦的关系。血代表的墨法,也就是水墨的关系。水墨应当如何燥润合度?就像点画的肥瘦一样,燥润合度也不止只有一种选择。比如说王铎的涨墨法,林散之的淡墨。两个都是非常好的学习范例。

null
null
          王铎涨墨

null
nul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林散之墨法

       以为林散之的字为例,在画圈的这张图里,蓝圈的三个字使用了淡墨,并且上面两个字在淡墨的基础上运用了涨墨。也就是在内层稍浓的点画外缘,洇出了更淡的一层墨。淡墨可以营造出空灵感,同时他还用特别软的长锋羊毫写出有力量的枯笔(黄圈中字)。所以说林散之的字,淡墨和枯笔燥润相生,空灵和骨力刚柔相济

null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林散之书法

       林老对联这张也如此。如果把林散之书法比喻成一个人,我个人认为,它应该是一位非常多变的人,既有女性的柔美疏淡,也有男性的刚阳率意。所以会有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。

       中国古代书家以人的“筋、骨、肉、血”比喻字的形象。并且使用各种技巧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、筋、肉、血的感觉。当一个字有了“筋、骨、肉、血”,一个生命也就诞生了。所以书写者千万不要小看自己,当你下笔的那一瞬间,就是在创造生命。只有敬它,爱它,你笔底的世界才会五彩斑斓、丰富多彩。

       正是:

       肉血骨筋铸本相,刚柔两济隐深情。

       墨飞一刹洞天现,笔落三千世界生。

       (《论艺》 格格作)



@手寫協會-LoH 

@明月前身手写组 

@霜磡手写组官号